「沒有缺乏投資的問題,沒有缺乏資源的問題,石油產業就是高風險產業,我們有發生意外,但數量上來說少於前幾年。
而拜登在專訪中提到,美國對日、韓、台灣的承諾,回應會如北約第五條一樣,明顯是口誤,因拜登若將北約、日、韓放在一起或許有些道理,畢竟在法理上有所依據,也確切表明彼此間軍事同盟的關係。再者,拜登也因阿富汗風波,面臨來自各方對渠決策錯誤壓力,逼得他要在鏡頭前急著證明美國並沒有要拋棄盟友。
舉例來說,多數台灣人熟悉的美國智庫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」的前任資深亞洲顧問,同時也是現任「馬歇爾基金會」(Geroge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)亞洲計畫主任的葛來儀(Bonnie Glaser),就在個人推特和媒體採訪中稱,拜登這個「對台發言」是個不幸的口誤。」 對此拜登答辯說:「中國不說這種話才奇怪。目前斷交後的台美關係,是建立在美國國內法《台灣關係法》、《六項保證》相關內容中。拜登「阿富汗風波」後首受訪 近期,美國總統拜登(Joe Biden)再陷入「阿富汗」風波後,各國對美國政府「失敗」撤兵,可說批評不斷。美國官員與多位美智庫學者指拜登口誤 據《路透社》揭露,拜登政府一位匿名資深官員就在報導表示,美國「對台政策」不變,明顯地是要為拜登的口誤「降溫」。
而這壓力和急迫性促使他再次口誤,也算不難理解。平心而論,拜登的出發點其實是良善的,對於美國幾個盟友展現出維持承諾的保證。前者戰役在上一篇已談及過,後者則是伊兒汗國大將蒙哥帖木兒(Möngke Temür)與亞美尼亞人(Armenians)及喬治亞人(Georgians)組成聯軍進攻馬木路克王朝,企圖奪取敘利亞
即便處於下風、背對敵人或撤退時,馬木路克擅長使用「安息回馬箭」(Parthian Shot)技巧,使得蒙古人無法輕易從他們背後作出攻擊。如果說蒙古騎兵是極具機動性和遠程作戰能力的兵種,那麼馬木路克騎兵便是極具防禦力和近戰作戰能力的兵種。蒙古聯軍當時人數是馬木路克兩倍以上,最後戰果卻是馬木路克順利擊潰蒙古聯軍。馬木路克王朝的興亡(上):「阿拉伯奴隸兵」成為統治者武裝集團 馬木路克王朝的興亡(中):在十字軍與蒙古人的圍攻下興起 穩固地位 馬木路克王朝是在混亂中建立的。
至於馬木路克騎兵,雖然每名馬木路克只配有一匹馬,但馬匹體型較大和強壯,可以猶如諾曼騎士(Norman Knights)般步步進逼,以弓箭掩護收窄與敵人距離,再用優良的近戰武器給敵人致命一擊。馬木路克騎兵利用長槍、棍棒和刀劍,與不擅近身戰的蒙古輕弓騎兵對壘,勝負很顯然而見。
當時,阿拔斯王朝(Abbasid Dynasty)哈里發(Caliph)被認為是伊斯蘭世界領袖。港口得以改良,埃及開羅(Cairo, Egypt)和敘利亞大馬士革(Damascus, Syria)之間的郵政系統也得到改善,兩城之間通信只需4天。就是這樣,拜巴爾一世地位愈來愈穩固,也有效地削弱了外敵。這種裝備配合蒙古人引以為傲的騎射技巧,造就了他們所向披靡的不敗神話。
保持對敘利亞有效控制是拜巴爾一世的首要目的,因為他認為敘利亞是最適合作為對抗蒙古人的據點。另一次則是在1281年,馬木路克王朝與伊兒汗國(Ilkhanate)爆發戰爭-第二次霍姆斯戰役(Second Battle of Homs)。不過,拜巴爾一世不會讓這個傀儡哈里發憑借哈里發之名威脅到自身地位。相反,馬木路克騎兵是重裝騎兵,他們騎著體型較大的阿拉伯馬。
還有就是,比起蒙古士兵,馬木路克畢生進行日以繼夜的團體訓練,其組織性和協調性均比蒙古軍來得優秀。為了保持這種高速攻擊陣形,每個蒙古騎兵有多於一匹馬,因此即便有馬匹折損,仍然不減蒙古騎兵威力。
此外,拜巴爾一世放下宗教分歧,與信奉天主教的亞拉岡王國(Kingdom of Aragon)和義大利數個海洋國家保持友好關係,以解後顧之憂。不過,拜巴爾一世更高招是,他一方面清除阿薩辛派在敘利亞的影響力,另一方面卻僱用該派刺客為他效力,幫他逐一消滅國內政敵和外部敵人。
因此,當拜巴爾一世成為馬木路克王朝蘇丹後,隨即擁立阿拔斯王室一位後代為傀儡哈里發,使馬木路克王朝增添在伊斯蘭世界的合法性。1260年,他們擊敗了怯的不花率領的蒙古軍。面對馬木路克騎兵,蒙古騎兵顯然發揮不了威力。拜巴爾一世知道不能純靠軍事力量阻擋實力強大的蒙古人。前者戰役在上一篇已談及過,後者則是伊兒汗國大將蒙哥帖木兒(Möngke Temür)與亞美尼亞人(Armenians)及喬治亞人(Georgians)組成聯軍進攻馬木路克王朝,企圖奪取敘利亞。例如,在1271年,當時還沒繼承王位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(King Edward I of England),於第八次十字軍東征期間,便曾在以色列阿卡(Acre, Israel)遭到拜巴爾一世安排刺客行刺。
內部政治鬥爭不斷,外部則有十字軍(Crusaders)和蒙古人等強敵虎視眈眈。不過,王朝第四任蘇丹拜巴爾一世(Baybars I),是馬木路克蘇丹王朝(Mamluk Sultanate)名符其實的奠基人,名字在突厥語中解作「偉大的黑豹」。
結果,馬木路克擊敗蒙古人一事並非偶然-他們確實打了兩次勝仗。當馬木路克騎兵與敵人縮短距離後,近戰武器性能差異便起了勝負的決定作用。
在他之後,這個新生奴隸王朝才真正站穩住腳。拜巴爾一世同時深知「正統」的重要性。
另外就是他帶領馬木路克,在敘利亞打敗十字軍,以及把早已被蒙古人打殘的阿薩辛派(Assassins)給了最後致命一擊,把其在敘利亞剩餘勢力消滅。而且,保衛敘利亞更可被演繹成「保衛伊斯蘭世界」。他利用埃及資源在敘利亞持續強化駐軍,確保蒙古人來襲時,馬木路克能夠迅速集結應對。然而,阿拔斯王朝在蒙古人入侵下已經滅亡,末任哈里發被處決。
真正成功抵擋蒙古人的,並非馬木路克騎兵,而是拜巴爾一世治國之道。受到重裝盔甲保護,蒙古騎兵的弓箭對馬木路克騎兵起不了作用,馬木路克向著蒙古軍隊步步進逼,利用弓箭掩護之餘,不怕被敵箭射傷。
一次是在1260年發生的艾因札魯特之戰(Battle of Ayn Jalut),馬木路克擒殺了蒙古軍主將怯的不花(Kit Buqa)。當馬木路克王朝穩定後,這位可憐的傀儡哈里發便遭流放到非洲北部,在歷史上再不曾出現過。
馬木路克把蒙古人趕出了敘利亞後,拜巴爾一世隨即下令加強敘利亞防禦工事,同時改善與其他伊斯蘭貴族關係,從而鞏固以埃及作為統治中心的馬木路克在敘利亞的控制。然而,他們的近身武器卻非常簡陋。
要做到這效果,通訊十分重要。雖然行刺失敗,但確實使愛德華一世不再敢輕舉妄動。Photo Credit: PHGCOM @ CC BY-SA 3.0 馬木路克騎兵的裝備 防禦蒙古人 馬木路克是敘利亞和埃及主要軍事力量事實上,歐洲各國在近十年早已因敘利亞為主的區域問題,面對嚴重的「歐洲難民危機」。
同時,報導也警告歐洲在安全領域上的政策制定,過度依賴華府。歐洲各國也必須開始為接下來可能大量出逃阿富汗的難民潮做準備。
從去(2020)年5月由川普(Donald Trump)政府和塔利班在杜哈簽訂的《杜哈協定》,再到今(2021)年拜登(Joe Biden)於4月宣布的撤軍時程表,歐洲國家一直以來都相當反對。中國坐等紅利? 而跨大西洋聯盟出現芥蒂,對原先想「聯歐制中」的美國勢必不是好消息,且原先拜登政府希望透過在阿富汗的撤軍,將其軍事和各項資源轉為投入亞洲或其他區域,以達到制衡中國的效果。
即便未來拜登能好好處理此議題,但在歐洲國家的眼中,可能真覺得美國已不如以往可靠、可信。一方面,這對於強調「圍中」的拜登政府來說,遭受盟友質疑。